而在搞定寒浞身边最重要的人后,女艾又找到蚩尤氏,姮氏的长老,开门见山道:“寒浞还是一被驱逐的罪人时尔等就依附于他,结果等他功成名就后,不仅没有犒赏你们,反而让横插一脚的纯狐氏后来居上。这种能灭了义父全家的小人真会让放过满腹怨气的你们吗?”
蚩尤氏和姮氏的族人面面相觑,最后在女艾的劝解下弃暗投明,决定归顺夏后氏的女康。
为了彰显蚩尤氏、姮氏的诚意,姮氏的首领还把幼子姮羲送去纶城为质,最后成了女康的侧室。
眼见寒浞的近臣已一一离去,自己在纶城的军队也准备就绪。于是在女康二十一岁的这日,她派大军攻打被寒国占领的斟灌氏的旧地弋邑,捉住并杀死了寒浞的长子寒浇,然后在蚩尤、姮两氏的帮助下接连攻克寒浞的封国,于过邑处死寒浞的次子寒戏,顺利收复了斟鄩(夏朝都城)以外的中原地域。
眼见自己大势已去,寒浞的部下为了保住家人而趁寒浞熟睡时将其绑了献给女康,连带着被寒浞爱若珍宝的眩妻也被一并扭至女康面前。
面对寒浞这种作恶多端的小人,女康毫不犹豫地判其腰斩,连带着寒浞的“鹰犬”也一并被处死。
至于眩妻……
她本是被寒浇抢来的可悲女子,但在权势的腐蚀下也逐渐变成吃人的恶鬼,并且纵容纯狐氏干了不少贪赃枉法事。
面对这种可怜可恨之人,女康还是叹息着让女艾给眩妻送去一杯毒酒。
可怜娇娆妩媚的眩妻,至死都唇红齿白,风姿卓越,似乎并未香消玉殒,而是就此沉沉睡去。
眩妻已死,纯狐氏也遭到清算。
眩妻之子因年幼且并未参与纯狐氏的恶行而被女康赦免,长大后于冀州建立了有苏氏,并且在商汤灭夏,传至帝辛时有一女嗣名妲己,不过这就是一千年后的事了。
女康恢复夏朝江山后励精图治,未有松懈,直至六十一而崩,后世谓之“少康(女康)中兴。”。
女康去后,其与伯姚所出的长子杼继承大统,将东夷及沿海的部落融入夏朝;而未避免大禹无祀,她又将与伯姚所出的次子无余封于会稽,与姮羲所出的三子曲烈封于鄫城,这也是越国与缯国的由来。
癸卯康殁,子杼继位。
当初道出三女预言的司历在史书上颤巍巍的写道:“异日有三女,一为女祸眩妻,二为女臣女艾,三为女主女康。”
夏之四百七十年,十四代后终。
之后就是商朝的故事了。
…………
写完第二版的刘瑞将其读了好几遍后仍旧不满,于是扩充了女艾的细作工作与女康的政治手段,期间还有寒国内部的党派之争与女康后宫的位次之争,绝对能让好阴谋的读者与好宫斗的读者大呼过瘾。
至于一些细节是否对的上历史,以及推崇尧舜禹的文人会不会看完吐血……
唉!文学创作肯定是与史实有着亿丢丢的差距啦!所以不要揪着那点子细节不放啦!
给第二版润色的刘瑞满意地点了点头,顺势吹干麻纸上的墨水。
性转,预言,妖妃,昏君。
王位之争,以下犯上。
女扮男装,公主复仇。
嗯!后世的热点虽没全部概括,但也能让西汉的土著大呼过瘾。
一想到自己的大作会在西汉的文坛掀起风浪,刘瑞就很好奇《汉武故事》的作者会作何等评价,会不会被自己影响。
按照后世分类,《汉武故事》属于杂史杂传类的志怪小说,而他的《山鬼》也是基于夏朝和先秦传说所编纂同类小说,所以这《汉武故事》的作者怕是当不了志怪小说的第一人喽!
此时的刘瑞并不知道古人除了爱搞二创,还爱在二创的基础上搞三创。
要说那古人的三创圈里谁最有名,莫过于在西晋的史学家陈寿所编写的《三国志》的基础上写下轰动世界文坛的《三国演义》的罗贯中。
当然,与正史相比,《三国演义》的很多细节不能说是略有不同,只能说是魔改过多。并且参考罗贯中所生活的时代,可以看出里面的很多战役都有参考元末明初的历史事件。
更有意思的是,陈寿在任著作郎、治书侍御前曾是蜀汉的观阁令,所以在写书时肯定进行了一系列的回避,加上《蜀书》字数过少,后任魏官,晋官的陈寿也没胆对曹操、司马懿进行批判,所以就后世的眼光来看,《三国志》这个“二十四史”里评价最高的“前四史”并不符合西汉定下的正史规范。
不过考虑到写史的是人,而人是最不可能不带私心的,所以对史官的批判必须点到为止,不能因此抹杀他们的功绩。
至于那些杂史乃至基于历史的同人小说……
明代的冯梦龙有话要说:不要误会,我不是针对谁,我是说在座的各位都是弟弟。
彼时的刘瑞并不知道他今日的所作所为会在日后坑死自己。
因为后世并不了解刘瑞的真实情况,所以在各类传记的影响下脑补出了几乎完美的帝王形象——一个集勤政+爱民+节俭+开拓+重教+平权+有梗于一体的神奇皇帝。
一个脱离了大兴土木的传统趣味,喜欢在文学创作上雷死人的可怕存在……
然后他就遭到后人的降维打击,被历朝历代的小说家……包括他最喜欢、最推崇的冯梦龙与《汉武故事》的作者泥塑成刘启和薄太后都认不出的模样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