车到山前必有路, 有甚想不开之事值得跳河!”
早有侍从送上新衣与热茶, 王勃给屈原倒了一杯,自己也捧一杯在手中。
旋即, 王勃便将先前听来的一番「热爱生命, 积极生活」的大道理,原封不动地转述给屈原, 讲了整整一个半时辰。
于谦:“……”
张煌言:“……”
这一幕好生眼熟!
王勃滔滔不绝地从头说到尾,屈原始终没能找到插话的机会,好容易等到他说累了,才徐徐道一声:“我没打算投水,原本只是在观察水边风物作诗。”
王勃一口气没接上来, 瞪大眼看他, 只听屈原又道:“因你忽然出现,我脚一滑, 这才掉了下去。”
王勃抬手捂住额头, 脸涨得通红,说不出话来。
合着还是他担心错了,任谁看到屈原站在水边,能不为此狠狠捏一把汗啊!
“多谢阁下美意”, 屈原高冠广袖, 襟簪兰草, 佩剑上的美玉在风中震荡出清脆的声响,从容地补充道,“在下铭感五内。”
王勃:就挺突然的,还有一点委屈。
他不放心地问道:“先生当真无弃世之意,并非蒙我?”
“并无”,屈原摇头,“方才我寻到李易安,向她请教书院建设之法,准备回去建立一所学校讲学。”
他现在已然经历了好些年的流放,殷忧愁悴、彷徨山泽,颇有些呵壁问天的愤懑之意,对楚国的前途与未来更是忧心不已。
然而,在天幕降世之后,随着关于后世史料的大量披露,屈原很快就意识到了一点——
楚国必亡。
秦、楚之间存在着山海一般的力量鸿沟,武安君白起铁蹄纵横千里踏破郢都,乃是必然中的必然,天下注定要在秦国手中归于统一。
这种改朝换代的洪流大势并非他一人所能阻挡,更不是提前知道了未来就能更改的。
那么,摆在屈原面前的其实只剩两条路。
一是抱石沉沙,与国同亡,二是存活下去,开设书院,以一个传承者的身份,尽可能地在华夏大地留下楚文化的印记。
他选择了后一种。
国亡可矣,然而只要楚国的文学、文字、文化还在,一点星火不灭,那么楚国就不算是真正的消亡。
张煌言听得肃然起敬,赞叹道:“了不得,为保存火光扶危济困,这是一条很艰难的路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