的王恬等孩子,在这个时间节点还没出生。
宗族亲戚要么死在衣冠南渡时,要么折在了王敦之乱中,要么就在今日被处斩。
小司马绍到底是一个小孩子,哭了很久便累了,迷迷糊糊地睡了过去。
暮色西沉,最后一缕光辉也消失在了窗边,王导置身在黑暗中,默然沉思。
虽然眼前已经是绝境,但他还是决定要给司马绍和自己搏一条生路。
早在刘琨登基之时,他就已经注意搜集资料,将往后汉国所打的每一场战争都记录在册。
霍去病等人虽然没有公开身份,但也没有刻意掩饰,终于被王导给挖掘了出来。
初次发现这一点的时候,他的内心是无比震惊的,任谁忽然发现了作古几百年的人又活蹦乱跳地跑出来打仗,都不可能淡然处之。
王导特别注意到了大汉灭赵的战役,记录中什么“燃烧物掷出,烈火滔天”云云,明显就不是这个时代人的作风,武器远比他们精良。
也就是说——王导很快得出了推论,不仅有来自汉武帝时期的前代人,甚至还有来自后世的人。
魏晋神鬼之风盛行,温峤就曾在牛渚燃犀照夜,望见鬼魂。
王导在愣怔了一会之后,很快接受了这个事实。
在他看来,刘琨得到如此多的助力,完全等同于天命加身,大汉再度中兴一统,势在必行。
故而他本来的打算,便是之后带着司马绍进入大汉为官。
刘琨当世英杰,又是天子气吞四海,想来不会为难司马绍一个小孩子,纵然他曾是东晋太子。
但这个想法随着刘群之死的消息传出,迅速被王导打消。
刘群一死,这就意味着大汉如今没有太子,未来不管是外甥继位,还是其他什么别的来路的继承人,总归会引起波折,遭致大乱,甚至很有可能产生少主继位的情况。
这样一来,司马绍的处境就变得很危险了。
他是一个年纪幼小,却又过分聪明的孩子,王导这个时候甚至有些后悔,自己不应该费尽心思把他教得太好,以至于成了一个那么优越的明君模版。
在乱世中,身在高位却能平平安安活下去的,往往只有一种人。
那便是“惟愿孩儿愚且鲁,无灾无难到公卿”。
王导从前希望司马绍能做中兴之主,但现在只希望他平安。
司马绍年纪太小,或许刘琨去世的时候,他正是风华正茂,可以干一番大事的时候。
刘琨本人能无惧一切叛乱势力,压制住他们,难道他的继承人也有同样的本事么?所以为了江山稳固,给继承人扫清隐患,刘琨很有可能会在自己的生年就把司马绍除去。
尽管王导没有看过史书,不知道他所担忧的这种情况确实在后世发生过——比如宋祖刘裕,就为了给继位的少子清理障碍,毒杀晋恭帝司马德文——但王导几经浮沉,深谙人性。
当然,刘琨也有可能不会如此做,但王导并不想拿小弟子的性命去赌那一丝丝的风险。
总而言之,刘群的死讯一传来,王导立刻就打消了为大汉效命的想法,转而开始研究起了汉武帝等一群异世来客。
既然这些人能够来到此间,那他与司马绍,能否去往别的朝代?
汉武位面众星云集,不缺他一个,况且他本人乃是名士作风,与大汉鼎盛气质不太符合,而后世王朝他又不太了解。
最适合他和小司马绍发挥的,其实还是如今这般山河破碎、神州飘摇的境地。
倘若来到了一个皇帝太弱、异族入侵的年代,他甚至还可以扶持小司马绍当天子。
毕竟是他亲手培养出的中兴之君,不比某些软弱无言、卑躬屈膝之徒强的多?
就这样,王导作为东晋当世的智商天花板,千古完人,很快就在心中形成了一个极为完善的计划。
……
平定建康之后,江表数郡奉书来降,大汉继续开始了平定天下的步伐。
刘琨将家里的三个小朋友都放出来历练,崔悦去了北方幽州攻打鲜卑,祖逖作为家中特派长辈,带着温峤从颍川南下历练,一路打过去,卢谌则过来和他们一起夹攻襄水一带。
霍去病发现自己似乎要遇见新的同龄小伙伴了,当即点齐兵将,大片轻舟飘然越过石头城,自顾自地往西征伐会师去了。
这一战打得十分酣畅淋漓。
襄阳太守不知脑子鼓了什么包,竟然放弃了天险不守,自觉出城跟他们硬碰硬厮杀。
这泼天的战功霍去病岂能拒绝,理所当然笑纳,率军冲撞一气,将对方严整的阵型分解成两半。
而后小老虎见情势正好,恰是带着小队自水道杀出,冲锋怒吼,将偌大的晋军阵营兜头截住,卢谌抓准战机出现,杀入他们队伍深处,顷刻将敌军轰得支离破碎,苦不堪言。